close

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元代“銅壺滴漏”就藏在廣州博物館

大洋網訊 現代人將“標準時間”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無論做什麼事,晚個幾分鐘就感覺不太好。但在漫長的歷史中,“標準時間”並非人人能享用的服務。雖然時間無區別地在每個人身上流過,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式的大致估摸,才是應對時光流轉的唯一辦法。但這並不能說明古代就沒有標準時間。我們知道,世界各地在很早時就出現瞭精準的紀年,出現瞭對晝夜長短、日升月沉時間的推算。這些建立在精準的計時方式的基礎上,反過來也促進瞭計時方式的改進。

以中國為例來說明。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,常能見到一種叫做“銅壺滴漏”的東西。它就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儀器之一。廣州博物館裡就收藏著一件。它也是中國古代現存最大的計時器。

利瑪竇曾經試圖仿制未成

廣州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銅壺滴漏是我國現存最大、最完整的。它鑄造於元延祐三年(1316)十二月十六日,距今已700年,由大小不等的4個壺組成。壺身飾鑄雲紋及北鬥七星。除日、月、星、箭四個銅壺之外,還特別有一個龜蛇合體的玄武形銅蓋。玄武,又稱真武大帝,為司水之神,在中國南方尤受崇拜。這體現瞭這件銅壺滴漏的地方特色。

廣州博物館銅壺滴漏

這件銅壺滴漏本來放在廣州城的拱北樓上作為報時儀器。1857年拱北樓廚房油煙處理火災,它被人拿走。1860年,兩廣總督勞崇光懸賞購得。當時月壺略有損壞,其蓋與日、星兩蓋都是後來補鑄的。1864年,拱北樓重建完成,它復歸原址。1919年廣州拆城,這套漏壺從拱北樓移下,經長堤海珠公園、永漢公園(今人民公園)、廢先鋒廟、越秀山亭等處的數次搬遷之後,1936年才被放置在鎮海樓內。

日壺的外側鑄有銘文,上列監造官員和工作人員共20人。可見當時對這件儀器的制作,是一項大工程。銘文中有“陰陽提領”一職,說明當時署衙裡專設有管理監測天文時刻的人員。還談到大名鼎鼎的傳教士利瑪竇面對此銅壺滴漏,想仿制卻無從著手。

清朝徐良琛曾作《拱北樓銅壺歌》:“日轉樓角風凌凌,訪古直上層樓冬。樓中刻漏傳自昔,決制樸拙形彭亨……”篇幅很長,對於銅壺滴漏的設計、結構、功能、使用等有比較詳細的解說。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它在當時廣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。

看古代計時器演變歷程

“自遠古利用日影的圭表和日晷起,中間經漢、隋、唐、宋等朝代,附裝在水力天文儀器上的水力天文鐘,都采用瞭齒輪和凸輪的傳動,即已都屬於機械性”,學者劉仙洲曾指出,“元代郭守敬以後,到明初的詹希元更發展到獨立時鐘機構,也有瞭指針和表盤。可是近四百年,即自明代萬歷年間西洋的自鳴鐘傳來我國,我國在計時器方面的工作,始終在模制階段,自己的發明遂歸於停頓。”

日晷計時年代久遠。

以上說的是中國古代計時器發展的“一句話”簡史。在這些較為高級的計時器之外,還有大傢比較熟悉的鐘、鼓、更、漏。其中的漏,主要說的就是漏壺。

圭表根據日影的變化來記錄節氣,日晷用來確定一天內時間的變化。但它們的使用都受陽光的限制。一旦遇到晨昏、陰雨,便失去效用。為瞭彌補這種不便,傳說自黃帝時期開始,就出現瞭通過觀測漏水來計時的工具。之後歷代對於漏刻的制作和管理,都非常重視。

漏壺也經歷瞭一個由簡到繁,日趨精確的過程。根據廣州博物館專傢黃慶昌、陳鴻鈞的研究,其大致發展情況如下:

一、最原始的漏壺,是泄水式單壺,壺中裝置帶有箭舟的“沉箭”,上刻時辰,壺蓋正中有長方孔,以便漏箭上下移動,壺水從壺身下側流管滴出。水漏,則舟降箭沉,從壺頂的標梁即可觀測到箭頭所指的時刻;

二、受水式計時,稱為“上水漏壺”或“多壺式漏壺”,是用底部無孔的容器——受水壺承接上部有孔容器中漏下的水,壺中“浮箭”隨之上升而計量時刻。

“沉箭”和“浮箭”一般是刻十二時辰,每時辰四刻,“時刻”一詞即源於漏壺的刻度。為瞭確定滴水流速快慢,檢驗漏刻是否正確,通常是用日晷的刻度校準的。但古人對太陽“平時”和“視時”(兩詞均為天文學名詞)的區別不是很明顯,所以漏壺和日晷的校準時常出現不符的現象。

單壺式除油煙機滴漏

沈括是研究漏壺的高手

沈括

黃慶昌、陳鴻鈞進一步闡明瞭漏壺的構造和工作原理:

漏壺的構造歷代不盡相同。壺數少則三個,多則五個,壺的方圓大小各代有異,各壺的名稱也不一樣。據《大清會典》所載壺制,通常上邊有播水壺三個,口呈方形,最高的一個叫日天壺,其次的一個叫夜天壺,再次的一個叫平水壺。以上三個壺,從上到下,各邊的寬和深都依次遞減一寸(約3.3厘米)。在平水壺下邊稍後一點有一個分水壺,其大小與平水壺一致。最下面一個圓筒形的叫受水壺,放在架前平地上。每個壺都有蓋,三個播水壺前端近底邊的地方都設有一個開口,依次流漏到受水壺。平水壺後端近上邊的地方開一個口,水多瞭就泄到分水壺去,使平水壺內的水面始終保持恒定。這是漏壺構造上最重要的一點,因為這樣,當它下邊出口的橫斷面積有一定的時候,它在一定的時間內流到受水壺的水量才能保持一定,所謂“以平其水而均其漏”,運用這一原理以得到等時性。

銅壺底樓的幾個壺,大小、形狀都有嚴格的規定,以利精準。

兩位學者指出,刻漏延續瞭很長時間。宋代丞相府裡還有漢代留下的滴漏,叫“丞相府漏壺”。在國內的一些考古發現中,也有漢代的滴漏出土。

漏壺發展到宋代,達到瞭一個高峰。宋代著名學者沈括是研究漏壺的高手。他擔任司天監提舉(相當於今國傢天文臺臺長)時,花瞭十多年時間考驗漏壺,他改良的漏壺,能使受水壺的水面保持相對恒定不變,提高瞭計時精度。並且還經過長期天文觀察,發現一天並非都是相等的24小時,這是世界科學史上的創舉。沈括探索考驗瞭十多年,撰成《熙寧晷漏》學術專著一部,可惜該書現已失傳。

本文資料據《我國古代在計時器方面的發明》《銅壺滴漏散談》《我國現存唯一完整的一件元代銅壺滴漏》。

文/圖:廣報記者卜松竹

靜電除油機 [ 編輯: gzck ]


記者昨日從廣州市人社局獲悉,《廣州市長期護理保險協議定點服務機構管理辦法》將於3月1日實施。

[詳細]


昨日,記者從南沙區年桔種植大鎮大崗鎮瞭解到,今年該鎮所種植的年桔價格比往年略有上升。

[詳細]


由廣東啟天信息工程研究院建立,斯坦福大學mediaX共同參與的國際聯合研究院宣告落戶廣州市創投小鎮。

[詳細]


近日,記者從海珠區龍鳳街綜治辦瞭解到,該街百米禁毒長廊將於近日完工,長廊上不僅有禁毒知識,也選取瞭該街特色歷史文化進行展示。

[詳細]


大洋社區是廣州日報集團旗下大洋網的互動平臺,致力打造廣州最具人氣、最具影響力的綜合論壇。報料投訴民意通,同聲同氣老友記,我愛我傢親子樂,廣州生活百事通。
3A53012C845584EF
arrow
arrow

    xpl353tt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